范进中举的故事,曾在我们青涩的年岁里成为课本上的一篇经典。那时的我们年纪尚小,无法完全理解为何范进在中举后会突然发狂。随着岁月流转、社会阅历的积累,我才逐渐领悟到,读书人,尤其是那些才华横溢的读书人,在封建社会中拥有何等的地位与尊崇。
在那个严酷的封建时代,读书人走上仕途的唯一途径便是通过科举考试。许多人一生平凡,连晋升的机会都没有;又有一些人,尽管苦读一生,依然困守在乡野的穷困中。然而,也有幸运之人,通过一举成名,获得了升官发财、平步青云的机会,摆脱了贫困与饥饿的困境。而范进中举,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他的成功,若以现代标准来衡量,大致可以说是取得了省里高考的第七名,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,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成就,许多人一生都无法触及这一高峰。
展开剩余85%这种巨大差距,也正是读书人一生的希望所在。有些人,背负着沉重的生活重担,忍辱负重,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了成功;而范进的中举,则为他彻底改变了命运。对许多人来说,科举不仅是一场学问的较量,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博弈,一旦成功,便意味着权力与财富的降临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所描绘的范进,便是如此一个典型的形象。故事发生在明朝,范进初登场时是个面黄肌瘦的书生,胡须花白,衣衫褴褛,家境贫困,几乎吃不饱饭。他身上没有一丝外人所期待的气概,只是一位孱弱的书生,唯有默默耕耘于书本之间。范进并不擅长种田,更不愿意去当屠夫,他只会埋头读书,而没有任何能挣取生活的能力。这样的生活,对于他来说,似乎是一条唯一的出路——通过读书改变命运。
范进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他二十岁时,参加了院试,并中得了童生,然而,这仅仅是一个开始,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,他始终未能如愿获得更高的科举名次。他一次又一次地考试,一次又一次地失败,心中也渐渐麻木。尽管如此,范进却从未考虑过换一条路,他始终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,最终改变命运。他对文人仕途的依恋,甚至超越了对生存的需求,直到五十三岁,他才终于遇到了一位贵人。
五十三岁那年,范进与一群年轻学子再次前往考场。他在试场中如鱼得水,思如泉涌,文不加点,迅速完成了试卷的作答。考官周进,看到这位五十多岁的老童生,不禁心生怜惜。此时,周进翻阅范进的试卷,原本并未看出什么特别之处,觉得文章写得荒谬无理,便将卷子放下了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周进又开始重新审视那篇文章。这一次,他发现其中蕴藏着不同寻常的才情,文章虽然表面粗糙,但细读之后,却充满了深刻的智慧,仿佛一块蒙尘的璞玉,等待着被发现。
周进细心地再次阅读了范进的文章,渐渐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,字字珠玑,意境深远。他顿时领悟到,范进非凡的才学被之前的考官所忽略,而自己似乎也因命运的安排才得以有机会审视这个潜力无限的人才。周进感慨万千,也对范进的困境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惺惺相惜之情。于是,范进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伯乐。
范进回家后,岳父胡屠夫带着大肠和酒来庆祝,提醒范进,作为一个“秀才”,要注意保持风度,避免像之前那样随意。范进内心充满感激,但也有些不解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心情渐渐被新获得的荣誉所占据,准备再次参加乡试。
可悲的是,范进家境贫寒,缺乏路费,只能向岳父借钱。岳父胡屠夫却冷嘲热讽,说范进这个穷酸书生,根本不配中举,甚至暗指他的秀才身份是因为考官的同情才得到的。这番话令范进内心充满不甘,于是他偷偷拿着借来的钱去参加乡试。
那一天,范进的母亲因饥饿昏倒,急忙让范进去集市卖掉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换些粮食。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范进这次竟然考中乡试第七名!当他回到家中时,乡亲们纷纷上前祝贺,但范进却未曾意识到这一切。直到有人赶来通知他,他才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那一瞬间,范进的内心无法抑制的狂喜涌现出来,他开始疯狂地大笑,喊着“我中了!我中了!”并在泥路上疯跑。乡亲们惊慌失措,急忙追上他,生怕他摔倒受伤。范进的举动完全失控,仿佛一切的痛苦与压抑瞬间爆发出来。
当范进终于被大家带回家中时,大家一致决定由他的岳父胡屠夫出面,用一巴掌让范进清醒。胡屠夫心情复杂,最终还是给了范进一巴掌,这一举动让范进终于回过神来。看到周围人脸上带着的笑容,范进恍若梦中。他看到了那些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人,现在都变得笑脸相迎,恭维有加,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复杂情绪。
曾经,范进是那种被人轻视的读书人;如今,他却成为了举人,被大家捧上了天。这种身份的转变,仿佛一夜之间从地狱走向了天堂,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然而,范进并不单单是因为身份的转变而疯狂,他的狂喜中,包含了二十多年苦读之后的绝望与希望的交织。
在那个时代,考中举人几乎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。对于像范进这样一心向学的书生来说,终于取得了这一成就,意味着他可以远离贫困,得到社会的认可,甚至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。举人之位,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名誉,更是金钱与权力,是一条通往更高阶层的阶梯。
范进的故事,不仅仅是一个科举成功的喜剧,它更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读书人的极高期望与压迫。在那个时代,知识就是权力,读书人只要能够中举,便能摆脱贫困、获得尊严。范进之所以发狂,不仅仅是因为中举,更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未来,一个原本不可能触及的未来。
这种情感的爆发,正是人们长时间压抑下的期望与现实差距之间的强烈反应。从古至今,读书人都受到人们的尊敬,尤其是那些才学出众的人。无论是在古代,还是在现代,优秀的学识总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待遇。今天,如果你是名校博士或海归精英,你依然会被他人用崇敬的眼光看待,虽然这种看法已经不再完全来自知识,而是对成功的认同。
范进的故事,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,也是一种心灵的爆发,告诉我们,即使在现代社会,也存在着类似的巨大心理落差和社会对知识的崇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